让他们成为社群运营的内核
醋龊迷擞?0个活跃QQ群在秋叶PPT看来已经够大了,一个群可以容纳2000人,10个群的容量接近两万人。这管理起来已经很吃力了。更不用说运营过程中需要整合资源,进行资源互换、放大能量,这对社群运营者的眼界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很高。
秋叶PPT社群先找到一些社群核心成员,让他们成为社群运营的内核,逐步作为社群的种子用户加入后续社群,引导社群朝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一步步做起来。
(2)是否已经形成了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任何组织想要持续存在,必须形成一套有鲜明特征、打上自己烙印的文化体系,因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这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所以,一个好的社群有必要形成一种群体沟通的亚文化,一般有以下5个方面。
① 语言亚文化,如大家聊天的语气、专属的表情包、所喊的口号等。
② 视觉亚文化,如社群的标志、线下活动中的着装或者佩戴的胸牌。
③ 话题亚文化,如在社群中流传甚广的梗、只有社群成员才懂的笑话。
④ 时间亚文化,如专属于社群的时间或节日。
⑤ 行为亚文化,如自己特别的手势或动作。
社群中的亚文化是需要运营者用心设计和营造的,让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2.复制周期——按照怎样的节奏进行复制
(1)产品周期评估法
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给运营人员带来一定的回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社群生态。想要得到长期性的回报,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得比单纯兴趣社群要长的原因。
课堂讨论
如果你要运营一个与制作简历相关的社群,你认为运营周期是多长?
社群的第一要素是“同好”,请问谁有常年做简历的爱好?一旦顺利入职,工作稳定下来,你还愿意每天在群里聊简历的话题吗?还会每周期待分享吗?结果势必是先沉默、后屏蔽甚至退群。因此,需求的短暂性势必造成社群的短暂性。
再以秋叶的职场技能课程为例,如图2-33所示。这个课程包括 Office办公三件套、职场技能,涵盖求职→面试→职场工具技能→理财→移动办公,是3~5年的职场技能培养,围绕一个人3~5年的职场成长技能。那么,这个社群的存在就是有长期意义的。
因此,社群运营的时间周期与需求时长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
图2-33
(2)生命周期评估法
长期泡网络的人,恐怕都有加入某种群的经历。一开始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但当怀着良好愿望加入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群里充满灌水、刷屏、广告,甚至两个群友一言不和,发生争执,愤而退群。
而群主也会因各种琐事陷入纠结。人数不能太少,少于30人不成群;超过 80人就开始热闹,超过500人又乱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发言,就成了一个死群。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群都会经历如图2-34所示的生命周期模型。一个群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6个月,短的甚至只有一周。
必须认识到,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去主动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个生命周期大约为两年。
为什么是两年?
第一,来自对过去论坛坛主活跃度的观察。一个论坛坛主坚持的时间往往很难超过两年,同样,一个群的热心群管也很难超过两年。即便是专职团队管理,两年内,群的运营给社群群友带来的新鲜红利也会消失殆尽。
图2-34
第二,是因为一个群在两年的生命周期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你的产品又不断升级换代,那么在两年内,从商业上讲该挖掘的商业价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继续维护下去,成本会超过回报。
显然,能够长期运营社群并让大家感到收获满满并不容易,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脑力,而很可能回报却逐步下降,所以才有了社群大多无疾而终的结局。
这也给社群运营如下两个启发。
第一,不要过度投入,当群走到生命周期的尾声时,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第二,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销售的产品。
3.复制方式——如何有条不紊地扩大社群的规模
课堂讨论
你觉得以下扩大社群规模的方式正确吗?有什么问题?
A.在官方公众号文章中公布群的二维码,一口气拉10个群。
B.从自己的社群核心成员中拉出10个人,要求他们分别去拉满一个群。
C.以做微课为名义在朋友圈中转发截图,由小助手一个个把人拉进去。
以上这些方式都是不妥当的。
如果同步招10个群,最终很可能1群是1群的风格,2群是2群的特性,相互之间似乎完全割裂。因此,想让社群统一、有向心力、有凝聚力,就必须传承文化。
以秋叶PPT学员群为例,先成立了“和秋叶一起学PPT1群”,在开放群之前,做了大量铺垫,使得群员的数量一下子就突破了300人。秋叶PPT最活跃、重购率最高的都是1群,因为这个群是由当年课程一出现就立即毫不犹豫地支持秋叶的学员组成的,这是真爱群。
等社群运营进
上一篇:这种想法用在初创公司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