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之间更容易信任
有的微信公众号一下子开了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群,甚至有些个人在每个城市都设置了分群,号称全国有上万个分群,好像能量很大,但是这些社群运营者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很多群没有运营就慢慢沉寂了。
有的微信群运营者发现如果每次分享都建新微信群,很多群员加入了多个群,如果在每个微信群都发同样的内容或者活动广告,会让这些粉丝反感;不发微信内容或者广告,那么维护这几百个群的意义何在呢?有的社群运营者后期精力难以管理大量的群,不得不强制解散。
所以说很多人只是建了群,并没有建立社群,因为他们做社群并不是因为他有意识地在做运营,而是发展到一个阶段后为了做新媒体运营,但没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
秋叶PPT社群在一开始运营时就深入思考了这些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因为早在2003年QQ群兴盛的时候,秋叶老师就曾经在网络上组织和参加了几百个QQ群,通过QQ群建立网络群做在线分享,再后来这些群都慢慢死掉了。在2007年,秋叶老师还曾写过一篇如何管理QQ群的博文来分享、总结这些运营经验。
因此在微信群兴旺的时候,秋叶PPT团队是相对冷静的,对激发社群活跃度这件事上始终保持了克制。不论是通过群分享,还是通过打赏方式来维持群分享的活跃度,都有一个效用衰退期。
保持一个社群的活跃度的最佳方法是建立“产品型社群”。先有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潜在用户,再把付费用户建一个群,利用群和付费用户建立多维连接,做好服务,创造二次购买的可能性。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社群应该是关注服务满意度,而不是活跃度。活跃度越高,运营成本越高,越觉得这种方式难以持续。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服务周期内保证社群的活跃度,从而达到社群的服务满意度,那么也许能更合理地做好社群运营。
2.社群营销到底是做什么
包括社群营销在内,网络营销的本质,是要做容器。
间接付费的叫“弱容器”,能直接付费的叫“强容器”。
什么是“弱容器”?——如微博、微信,不管加多少粉丝,本质上是一个导购路径,在微信上要推个产品还得考虑写个软文,羞涩而隐晦。
什么是“强容器”?——有的App就是强容器,直接就是卖产品,但App的成本有点高,因此最常见的“强容器”,还得是社群。
“弱容器”很难做口碑,博主说得再天花乱坠,在用户眼里依旧是广告、是营销、是想骗钱,因为说话的是博主自己,你要挣我的钱当然会说自己的产品好。
但是如果在“强容器”中,例如社群呢?
社群里学员提出的问题、提交的作业、获得的表扬、对于新课程的咨询……都是天然的、毫无痕迹的、最真实的口碑,口碑就是广告,这是众多学员表现出来的,相互之间更容易信任,因为效果看在眼里,加上群体效应,会造成冲动型消费,这就是复购率高的核心原因。
因此社群营销的核心其实是做“容器”。
第一,“容器”里面要能装产品。
第二,“容器”里面要能装口碑。
把握了这两点后,还要想方设法让口碑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轻易地被淡忘。
3.社群营销就意味着必须自己建社群吗
如果明白了社群是一个容器,请问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建社群呢?
如果你知道某一个社群里云集了很多你需要的精准用户,是可以直接将这个社群承包的。
如果你在别人的群里面做了一个分享,受到认可后,大家向你咨询,向你购买东西,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有人即可。
因此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群不是目的,达成商业转化才是目的。第二,建立社群从来不是个见效快的商业模式,而是个长远之计。
6.2 社群商业变现的3种模式
1.自建社群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清楚了构建社群的手法,按照步骤一一执行,就可以构建自己的社群并且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规模复制。
但是自己的社群构建成功之后呢?如何从自己的社群中获得商业回报呢?
课堂讨论
你为社群相关的项目付过费吗?
收集小组内组员所有付过费的项目,总结社群变现的常见类型。
总的来说,自建社群商业变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内,另一种是对外。
对内模式主要是从社群内部获取经济回报,这个一般拼的是规模,常见的有会员式、电商式、服务式、众筹式。
对外模式不是想着向群成员收钱、将社群成员当成被榨取的目标,而是组织社群群员一起共同创造出无穷的价值,利用这种价值换取回报。这种模式主要拼的是社群集体输出的质量,如智库式、抱团式。
对内、对外同时兼顾的也可以,不过运营难度更大。
自建社群商业变现的10个模式如下。
(1)产品式
这种模式的前提是要有产品,社群也是因为产品而聚集在一起,所谓“社群未建,产品先行”,典型的例子就是秋叶PPT,先有课程学员,再有学员社群。
(2)会员式
正如前面章节所讲,会员既是门槛,也是变现渠道,是大多数运作得好的社群的最常见的变现方式。这也是大多数兴趣、理念型社群的主流变现形式。
会员式中最常见的是年费制,也就是一年缴纳多少费用,就可以享受哪些?
下一篇:他一直(个子)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