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从微信红包2014年的火爆中发现了两个运营效
在移动端开展活动,不仅仅要关注活动当期的效果,还应该关注用户的后续动向。当然这是所有运营活动之后都需要运营人员密切关注的内容。毕竟,活动更像一个催化剂,而不是发动机。如果你的用户只有在做活动的时候才会活跃,那么产品一定存在大问题。
红包大战
2015年春节发生了一件可能会载入互联网史册的事情,就是支付宝红包大战微信红包。这次的巨头对垒,很值得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进行一些对比。
1. 微信红包活动。
活动开始前,如果你发现了“摇一摇”上的“红包”字样,并试着摇一下,你会发现如图9–13的页面,请注意时间的提示和数量的提示。
图9–13
抢红包活动开始后,如果你摇了,但是没有抢到红包,你会看到这个页面,如图9–14。请注意“抢红包进行中”这个提示以及剩余红包数量的提示。
图9–14
如果你摇中了红包,微信页面会提示“已存入零钱”,并通过引导,提示“帮好友领红包”以促使用户进行分享,见图9–15。
图9–15
活动结束后的页面,见图9–15,请注意下方的文字提示与图9–13的差异。
图9–16
2. 支付宝红包。
整点活动开始后,你会看到好多小人跳来跳去,你需要点击小人,但点击小人并不意味着能够拿到红包,除非出现图9–17上的文字。
图9–17
如果你始终点不到有红包的小人,时间结束时会收到这样一条提示,如图9–18。
图9–18
如果你“幸运”地抢到了红包,你会收到这样的提示,如图9–19。
仔细研究这两个活动,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和可借鉴之处,先说微信红包。
图9–19
微信红包活动的问题如下:
·入口较深,用户需要进行点击“发现——摇一摇”两步操作才能进入抢红包的活动页面。
·官方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活动——这是目前我能想到的最大的问题。
·对于现金红包的说明不够,我第一次摇中时认为这是个优惠券,结果发现是现金红包。这主要是由于品牌露出占了太大版面导致的。·活动完成后的提示并不准确,可以加一个分享功能,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当然,没这么做的原因可能也是为了避免用户的朋友圈Timeline被污染,要知道此前支付宝红包口令对朋友圈Timeline的污染还是很严重的(我那段时间就基本不看朋友圈)。
微信红包活动的可借鉴之处在于:
·活动在摇一摇原生功能的基础上扩展,页面体验非常棒。
·操作简单,只要摇一摇,而“摇一摇”这个动作对用户来说是没有学习成本的,已经为用户所熟知。
·反馈及时,并自带分享功能,允许用户将摇到的红包继续分享到自己的群组中。虽然金额不多,但是这种利用自身产品特性进行黏着提升的方法值得学习。
·红包形象清晰,用户无需思考。
支付宝红包活动的问题如下:
·早期宣传过度,导致用户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最终抢到红包的概率与预期相差太远,影响了用户体验。
·采用游戏的方式,但事先并没有教育用户,导致大多数用户不明就里,操作上的学习成本太高。
·由于操作复杂,所以当用户付出了学习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时候,其心理感受就更加糟糕。
·虽然宣传中描述了购物红包,但当购物红包真的出现的时候,又与用户的预期不符。
·红包的形象不易识别,需要用户思考。
·红包活动入口需要辨识。
而支付宝红包活动的可借鉴之处在于:
·通过前期预热,红包活动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疯狂传播。
·入口不深,就设计在一级页面。
·虽然第一波活动让人诟病,但调整较快,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损失。
·虽然采用了复杂操作,但游戏这一思路还是值得借鉴。
从运营角度来说,微信从微信红包2014年的火爆中发现了两个运营效果并将其落实到了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甚至发扬光大。
红包促进了微信群的活跃
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更习惯点对点的沟通,虽然存在群组,但此前群组的活跃度并不高。
由于微信群与QQ群相比,具有天生的弱点——不开放、难管理、重交流、轻社交,所以微信群一直很难提升用户活跃度,但红包为微信群的活跃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红包会促进微信用户绑定微信支付
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微信甚至做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活动设计:一个微信群的封顶人数为500人,如果超过100人,后续加入该群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绑定银行卡并进行验证。
这可能是前文中所说,红包促进微信群活跃带来的客观影响之一。同时,微信也可以借此名正言顺地让用户进行银行卡绑定。
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在红包活动设计中,特意照顾到了商家的利益,但做法仅仅是让获得红包的用户关注公共号。这种做法极大地避免了对用户的打扰,同时验证了微信是否可以商业化、应该如何商业化的命题,对后期的微信商业化运营会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