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3)不存在。
您当前的位置: 抖音公关 > 信用修复

车祸重病坐牢为修复征信这些谎言都编上了

作者:admin 时间:2022-11-05阅读数:人阅读

  “征信修复,修复你的人生黑点。”抖音上一则视频推送吸引了程小姐的注意——前不久,她因个人信用报告上两笔逾期记录被银行拒绝办理房贷。

  循着这条视频,程小姐很快联系上一名征信修复中介。在交纳3000元订金后,对方采用的征信修复方式却让她打起了退堂鼓:征信修复中介全权代理她伪造一份假病历,要求金融机构修复征信;如果不被采纳,就投诉到同意修改为止。

  这样的恶意投诉“套路”,某消费金融公司客服晓昌(化名)和某股份制银行客服黄莹(化名)已司空见惯。仅过去一个月,他们已处理多起类似案例。“手法几乎一致。”晓昌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此类诉求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手段日益专业化。

  面对以恶意投诉为方式要求修改征信的行为,金融机构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方式。迫于投诉压力,晓昌所在的消费金融公司选择给客户修改,息事宁人;黄莹所在的银行则坚决抵制,她和同事认为,此种行为可能对个人征信体系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成为日益重要的“资产”。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以“代理修复征信”“征信管理培训”为名的灰色产业链正悄然滋生。

  “我之前出车祸、被拘留,那些都是假的!”今年,华南某股份制银行客服田甜(化名)收到一则来自安徽的紧急申辩,电话那头的客户黄鸣(化名)急于证明此前的投诉并非本人所为。

  故事从去年的一场“征信修复”交易开始。彼时,因信用卡出现多次逾期而留下征信污点的黄鸣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公司,以2500元/条的价格委托该公司为其修复6条逾期记录。半年过去,征信尚未得到修复,黄鸣却发现更多的问题:个人信息被不断非法使用。

  “修复”业务启动之初,黄鸣的手机号便被中介“接管”。在此期间,中介将其与银行完全“隔离”,假扮成本人向银行提供大量车祸、刑拘等伪造证明,此后不断以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为由威胁该银行,只为达到修复征信记录的目的。得知真相后,黄鸣出了一身冷汗。

  被“征信修复师”投诉,在个人信贷领域屡见不鲜。

  “仅上半年,我们就收到了50起类似的申请或投诉。”广东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征信修复要求,除了小部分由本人发起,大部分存在明显的“代投诉”痕迹。“客户花钱找专业人士来和我们交涉。”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征信修复已然变成了一门生意。

  在百度搜索“征信修复”,搜索结果首页的显要位置出现了多个“征信修复”网站。在抖音和微信上,以“征信修复”作为关键字,也可搜到相关“课程”和微信公众号。

  记者发现,征信修复代理通常将自己包装成金融从业人士或律师,在网络上普及征信的重要性和相关法规与政策,随后留下联系方式与客户“私聊”下单。

  “一条1500元,如果条数比较多,可以给你打包价。”浙江某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客服向前来咨询的记者称:“修复成功率在95%以上。”其强调,公司业务正规,办理业务前需签订合同、预缴70%的费用,成功后支付尾款,不成功则全额退款。

  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中征信修复代理价格不尽相同。若客户与金融机构自行协商,一般收费在800至1500元间;若由中介全权代理,则视逾期“严重”程度收费,价格在每条2000至2500元之间。如果已经形成呆账,则修复价格在15000元以上。

  几乎一致的是,这些征信修复代理公司均以“高成功率”为噱头揽客。“成功率100%”“不成功全额退款”……类似提法在征信修复的广告中屡见不鲜,大部分公司宣称修复成功率可达85%或95%,有的甚至称“100%修复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征信修复往往仅是此类公司众多业务板块之一——他们还经营着代理全额退保、“债务重组”等基于与银行交涉、恶意投诉、伪造文书等相同技巧的其他灰色业务。记者在一名“征信修复师”的朋友圈看到如下字样:“专业退保维权,小额贷款追息,信用卡停息挂账、征信修复,有需要的抓紧。”

  这些以西装革履形象出现在视频教程中的“征信修复师”,究竟是如何进行征信修复的?征信修复成功率真有他们宣称的那么高吗?

  在与多家征信修复公司接触后,记者总结出“征信修复师”的“套路”——接到客户咨询后,让客户提供征信报告并据此定价;签订代理协议后,代客户向金融机构提交异议申请材料,客户需等待1-3个月后获得反馈处理结果。

  这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在签订合同和委托协议书后,客户往往被要求办理一张新手机卡,且承诺全权交由代理人与银行沟通,不得自行与金融机构进行接触。随后,代理团队将组建微信交流群,“手把手”指导客户如何向金融机构“复议”,或为客户代理申请并在群里通知进度。

  记者调查还发现,征信修复公司内部甚至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我们拥有专业的律师和资金规划师,对法律和银行流程有深入研究,可针对客户征信情况量身定制方案。但具体怎么操作,是我们的商业秘密。”一名来自浙江的“征信修复师”如是告诉记者。

  在南方日报记者的反复追问下,一名叫叶飞的“征信修复师”暗示其主要在“不可抗力”上做文章,让金融机构撤回“逾期记录”:“可以声称有特殊情况,比如当事人被车撞了,昏迷几个月无法还款,这就是一个方法。”

  一名处理了大量类似申诉的银行员工告诉记者,在收到客户的征信报告后,“征信修复”从业人员将致电银行客服获得相应账单,找出该条不良贷款的时间和金额。“然后编造一个让银行相信且无法拒绝的理由,通常为疾病、天灾人祸、贫困无收入、未尽告知义务等非恶意、非主观逾期原因,并直接拨打金融机构电话催办,同时进行录音。”该人士透露,对于“不可抗力”的证明,代理中介往往通过伪造各类文书来实现。

  “我接触过一个客户,曾经连续伪造多种证明材料,包括出差、车祸,甚至还出具了坐牢的证明。”田甜说,当伪造材料被识破后,该客户还一度通过威胁自杀等方式胁迫银行修改征信记录。

  在金融机构拒绝依据这些假证明修改征信记录后,“征信修复机构”反而多了一个“筹码”——《征信业管理条例》第38条规定,机构“未按照规定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和处理”,就相应触发该条款,可以去举报投诉该机构。

  于是,征信修复代理将此作为攻击金融机构的依据。“遭遇车祸资料齐全的情况下,银行不给修改,就可以去金融监管部门投诉了。”叶飞这样告诉记者。一名周姓从业人员也向记者描绘了“专业的法务团队”的价值:“银行比较怕事,委托我们做复议,不处理律师就去投诉你,银行就比较怕。”

  田甜的说法印证了记者的调查。她表示,近年来,随着代理投诉的出现,专业代理团队对政策了然于胸、熟悉寻找各种漏洞,还梳理出了针对不同银行的投诉策略。

  一名长期对征信修复代理行业进行跟踪调查的金融人士告诉记者,围绕征信修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目前全国征信修复从业人员至少有50000人,他们大多采取公司化运作,每家公司设置了销售、培训、兼职代理、技术人员、法律顾问、资料员等“专业”岗位。

  记者发现,围绕“征信修复”已衍生出代理收费、培训等业务,他们通过发展代理、加盟等方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你是房产中介吧?有单子咱们一起合作,利润非常可观。”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某征信修复公司的“信用服务师”,意外地收到了加盟合作的邀请。据其透露,目前该公司业绩较好的代理“一个月最多接了4单,挣了小10万。”

  相较于代理业务,“信用修复公司”更大的利润来源是培训业务——不少前来咨询的客户都被建议通过参加培训自己操作修复,并被引导客户成为“征信修复师”。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征信修复公司的合作展业方式花样繁多。

  上述“信用服务师”向记者推广的是“返点”模式:一旦成为该公司的“信用修复师”,发展业务后即可以进行“返点”和“差价”。其中,“返点”是每招揽一位客户,公司收取每条2000元,之后返还400元。“差价”则是公司给予征信修复师每条1500元的底价,具体收费则由营销人员掌握。但“信用修复师”展业前首先需要缴纳3980元至数万元不等的培训费用。

  “返点”和“差价”模式之外,记者还从一些征信修复公司处了解到“个人代理费”模式。在该模式下,由公司总部提供培训并发放“信用管理师”证书,由个人代理自主招揽、处理业务,无法处理的则由培训机构“兜底”——一旦个人代理无法完成业务则可向总部提出申请,总部负责处理该订单,签订协议收费后给予个人代理10%返点,完成修复后再返点10%。

  以一家征信修复公司为例,该公司“高级征信管理师”课程学费为2.98万元,学时为3天。该课程宣称通过培训将获得“《高级征信管理师》名额,可以独立处理征信异议投诉、总部业务团队帮扶展业等”。

  收费最高的则是“加盟”模式。在该模式下,总部一般收取16.8万元以上的城市加盟费,加盟后将拥有当地独家代理权,并被允许在当地开展收费培训,招收个人代理,出售20个免费培训机会,总部兜底业务,返点以“20%+20%”计算。

  记者调查发现,培训课程内容包括银行个人征信业务异议处理流程、个人申请异议书模板填写、逾期意义申述内部话术等。这种培训并不局限于线下,一家名某财商的征信修复技术培训公司实体培训学费为1.88万元,互联网学习学费则为8800元。

  在简单的培训之后,背景各异的“征信修复师”摇身一变,成为“金融精英”正式上岗,在多种渠道留下联系方式等待客户,其朋友圈也多为宣传成功案例、培训视频、各分公司业务的“阵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培训费”或占整条产业链收入的九成以上。

  在接触各类加盟、代理后,记者发现,拥有大量客群基础、从事各类销售或中介业务的人群是“信用修复公司”主要招揽的对象。比如,房地产中介、汽车店销售、金融机构销售、金融中介,往往以代理、兼职或全职形式投入其中。“这些直接接触面广,有个人征信业务的应用场景和修复需求,可以直接精准获客。”有银行员工分析。

  在记者表达对客户来源的忧虑后,一名征信修复师表示大可放心:“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客源不难找,现在很多人都有征信问题。”

  “征信修复灰色产业的形成,与近年来个人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分不开。”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个人信贷特别是“现金贷”等业务过快增长,不少金融消费者过度借贷,贷款逾期增加较多,修复征信的“刚需”催生了日益壮大的“征信修复”市场。

  不过,征信记录是否真如代理所言可以“洗白”呢?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不仅可能无法修复征信记录,而且存在诸多隐患。

  正如前文所述,不止一家征信修复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提出“接管”要求,以保证其和银行的直接联系。浙江某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就表示:“你要新办一张电话卡,用来接收验证码。”征信信用修复师李先生向记者提供的合同则写道:“修复期间禁止接听或者致电正在进行信用修复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

  “代投诉手握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和电话卡,这对持卡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某股份制银行客服主管直言。

  需要付出代价的不仅仅是持卡人。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断出现的恶意投诉最终受害方可能是每一个金融消费者。

  前述黄鸣委托的代投诉先后致电银行140余次,且每次通话时间非常长。受理这一投诉的银行客服人员还回忆道,该机构曾遇到“24小时不断电话‘轰炸’客服”的恶意投诉方。面对这些恶意投诉,金融机构无法简单地“将电话屏蔽”,“我们也要按内部流程处理投诉”。

  这使得金融机构成本抬升。针对每一笔恶意投诉,金融机构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向记者表达了担忧,“这些成本将被计入产品定价,导致金融产品价格的抬升,而‘涨价’的最终承担者是全体消费者”。

  另一个更深层的隐患也在调查中被慢慢揭示出来——既然征信可以修复,它的可信度是否将打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如果解决不了就进行投诉”“我要去银保监投诉”“举报至12381”等话术频繁出现在多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客诉记录中。

  晓昌对记者表示:“这些修改征信的要求我们基本都满足了”。他坦言,妥协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一方面,若金融机构被投诉太多,可能会被监管部门约谈;另一方面,帮客户修改征信并不会为金融机构带来实际的资金损失。

  金融机构免于被投诉、金融消费者收获一张“洗白”后的征信报告——看似“双赢”的局面背后,却暗藏着更大的风险:对个人征信体系造成较大影响。

  “如果大家的征信都可以修改,那我们以后参考什么来审核信贷呢?”一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达了隐忧,经过修改的征信报告无法如实反映个人信用情况,征信报告作为审贷依据的可信度将下降。

  通过代理方式进行征信修复,是否违法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及律师。

  董希淼表示,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征信记录的确出现错误,个人有权利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不过他同时指出,但目前所谓的“征信修复”,大多通过伪造各种材料和法律文书,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已经涉嫌非法犯罪,应进行严厉打击。

  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锦阳指出,伪造疾病、住院记录等证明材料,并向银行提出非恶意还款。如果申请人伪造了医院的印章等证明材料,情节严重的行为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规定,应当以伪造公司、企业印章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肖锦阳进一步表示,由于征信信息是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申请人为了获得贷款而伪造证明材料、修改征信报告,还可能因此成立骗取贷款罪。参与相关事件的责任人员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于“征信修复”代理服务,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律师徐进伟指出,从调查情况看,客户往往需要出具的委托合同或者委托协议书,及提供个人身份证、手机卡等敏感信息,如果所谓的“代理人”并不是国家明确认可的信用服务机构人员,那么可能会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私自泄露或者用于贩卖、招摇撞骗甚至盗取客户资金、骗取银行贷款等非法活动。不仅客户征信修复的诉求完全无法实现,更有可能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甚至被迫陷入违法违规的境遇。

  徐进伟认为,产业的存在应当有利于整体社会利益以及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征信修复”产业现在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应的予以规制,但基于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信用中国的逐步建立,对进入征信修复产业的市场主体应当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既要配合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又要有助于建立规范的信用修复机制。如此,才有利于社会整体信用的规范与建立,也有利于产业本身的健康持续规范发展。

  肖锦阳表示,市面上存在大量征信修复机构;一方面业界缺乏对这类服务性质的明确界定,也缺乏有效的行为规范和相关监管。部分此类业务的从业者利用申请人相关知识的缺乏,直接从事欺诈行为甚至诈骗活动;或利用监管上的漏洞从事伪造文件等违法、犯罪行为。

  “作为一个暂无明确法律规制的行业,其复杂性远超想象。”肖锦阳指出,很多个人或公司,都将“逾期”“征信修复”注册为网名,以吸引客户。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标准,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信用修复机构可能并不具备相应专业素质;相关从业人员也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没有通过相应资格考试,没有取得国家许可执业的证书;相关人员的执业也不受专门的行规、法律的调整。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还需要更多完善,亟待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出台。

  ■系列报道介绍

  金融恶意投诉黑色产业链调查

  投诉,本是赋予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然而,在一些金融领域,缠诉、重复恶意投诉等方式正在成为违法分子套利的工具,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因恶意投诉引起的金融风险处于上升态势,影响了银行、保险等金融业的经营秩序,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20年以来,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已经相继推出反催收、恶意退保、征信修复等产业链调查。

  相关报道点击查看:

  视频起底“反催收”江湖

  揭秘“全额退保”背后的黑色江湖|南方调查

  【记者】陈颖黎华联唐柳雯唐子湉

  【作者】陈颖;黎华联;唐柳雯;唐子湉

  289财经热点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

标签: 信用修复
会员头像

admin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