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营销:“520”来了,我们该不该做营销?
节日营销:“520”来了,我们该不该做营销?
“520”谐音“我爱你”,正是这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情话,让5月20日也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商机。对于素爱借助节日宣传促销的电商们来说,“5·20”是促销厮杀的绝佳时段。玫瑰订单增长迅猛、巧克力热销、宾馆爆棚,不论是朋友圈里转发的甜蜜告白,还是热销的各种小礼物,都已经成了这个“节日”的标配。品牌在节日做传播,是借助节日里所有人都主动参与的流量,来做品牌的大面积传播。因为平常日子里,调动这样庞大的人群是很难的,需要更高的成本。成功的“人造节”节日不求多,关键在制造起全民性的购物狂潮。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和国家零售联合会的报告显示:节假日网上销售额占全年网上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想想一年里的节假日屈指可数,但是就这些天已经能拿下全年四分之一的市场江山。并且根据ecricle机构的调查,超过40%的营销人员认为,在节假日进行邮件营销,能至少增长10%的销售额。“520网络情人节”是一个受众非常广泛的节日,也是互联网“造节营销”的成功案例。一方面,“520”取自中文谐音,属于中国独有,寓意直白简洁。另一方面,“520”是由年轻人提出、商家推波助澜而成的“人造节”,它结合了互联网浪潮,吃喝玩乐样样都有,形式丰富多彩。打开电脑和手机,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种商家和金融机构打着“告白”的旗号在做各种促销和活动,贩卖各种“爱情”产品。很多实体店商家也是不甘落后,商场、蛋糕房、中西餐厅等门前,都贴上了介绍520活动的海报,促销、赠送、抽奖、优惠券、浪漫表白……吸引了不少小情侣前往消费。消费者愿意为“爱”花钱,追求生活仪式感,也愿意为促销花钱,用低价享受高品质产品或服务。“爱情经济”被商家花样开掘。“520”线上线下消费热潮成为节日主题,不断刷新着消费记录。没有差异化的节日营销然而任何事物都抵不过时间的反复冲刷,消费者也是喜新厌旧的,他们对于商家的“造节营销”已经疲惫不堪。营销者不辞辛苦地翻看着万年历,标注好每一个可能产生热门话题的节日,撰写着每一个可能产品爆款的营销方案。这就是当下互联网人的节日执念,无关于群体情绪的释放,无关于传统文化的沉淀,也无关于人与人心理上的交集。尽管“节日”本身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由于营销内容同质化的愈加严重,导致消费者越来越疲态和漠视。即便短期内能够增加销量,但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的话,其实只是一场声势壮大的吆喝而已。大量同质化的造节活动,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差异化,也就无法给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理由。传播媒介决定人们的语言环境,而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递的信息无限碎片化。碎片化的表现方式局限了人们的情感表达,互联网移动端的移植则进一步弱化了媒介所能传递的内容承载量。几层过滤后,互联网能够传播的,也就只剩下情绪。当所有公司都服下了互联网营销的毒药,当互联网营销都搭上了“节日营销”便车,当这个时效性的理念被当做习以为常的工作技能之后,每一个节日都是对公众情绪的一种透支。运营人试图制造氛围,用情绪去裹挟大众进入自己设定的世界,却也在同样的情绪裹挟下不自觉地扮演了公众情绪传声筒的角色。于是所谓的营销,所谓的技术活,正在迅速地媚俗化,迅速地用力过猛,迅速地完成过气。当互联网人回过神来时,他们已经没有台阶可下了。举目四望,满满都是那些勇于颠覆的营销探索者的尸体。资本寒冬带来的压力,让他们不愿意去支付尝试的代价,于是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老路上——就算没收获,但也不会摔倒很惨。触动心弦才叫营销一般来说,在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简化会节约成本,夸大会增加可读性,而美化则会获得更多正面的反馈。有时候挣脱固定思维,反其道而行之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人做营销都有这种心理:以为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用户,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一次走心的营销不仅仅是给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还应该获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2019年,成功的营销案例已经和“购买行为”脱钩,转而讲起了“故事”,比如小猪佩奇过大年电影推出的预告《啥是佩奇》,中国银联云闪付推出的《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前者直接让电影票房大卖,后者将广告拍出了电影的厚重感,成功出圈引起全网讨论。“520”与爱情息息相关,而对于“爱情”话题,第28届金鸡奖十佳短片《静音》是这样讲述的:《静音》既没有赞扬婚姻和爱情的美好,也没有一味地展现生活中吵架争执的灰暗时刻传播负面情绪。它选择将当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焦虑情绪融入一个特定的场景,展现爱情双方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矛盾爆发最后重归于好的过程,提出了“静音式爱情”的概念,并且传达了“看清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正面情绪,引起了大批观众的共鸣,达到了品牌的传播效果。事实上,人们拥抱节日,也就是在拥抱社交。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才有共同的话题,人们才会认可品牌。做营销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品牌或者宣传产品,但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广告传播本来就是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一个手段,当竞品企业都在节日做传播时,出于竞争原因,自己也要做,不做,就是在丧失竞争机会。而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中,我们对节日营销的态度或许应该改变了。如果只是不断地在重复,那么宁愿不做,也不要硬把品牌和节日形成联系,倒不如按照以往的步调,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至少这样是没有反作用的。打赏赞微海报分享
下一篇:什么是网络公关公司? 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