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创业公司是否明确自己的技术目标和人才匹配度
总有创业者会疑惑,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背景资历特雄厚的合伙人,可是共事一段时间后发现,也没觉得水平有多高啊,和我之前招聘网站很便宜的工程师相比也不见得高明在哪里啊。别说,这事真挺常见的。感谢互联网,技术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但是一个很悲哀的事实是,有相当比例的老板往往尊重的是别人家的技术。
1.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优秀的技术保障往往没有存在感,其价值只有出问题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来。
典型场景:某个公司业务一直发展得不错,某天老板查工资单,这个运维总监怎么工资这么高,没见他做什么事啊,好像除了报预算要加硬件带宽就没见他给公司做过什么贡献,也不知道这钱都花哪里去了。HR过来一下,找个借口什么价值观不符送走送走,我有个远房亲戚做过网管,管过几百台电脑呢。俩月后,各种运营活动出来抱怨系统支持不住业务发展,漏洞迸发,公司开始请猎头到处挖资深运维负责人。
在运维、技术保障等领域,没有存在感其实是技术的最高境界,但是很遗憾,因为没有存在感,所以往往无法被升职、被提拔、被认可。往往是问题越多,救火越频繁,存在感越强,越会成为领导喜欢的人才,特别是一些大公司,这种技术价值与所谓公司价值观倒挂的现象尤其突出。
2.为了展示技术而创造需求,是很多技术创业者的通病。
有些技术达人创业,他们因为掌握某种技术优势,非常希望把这个优势变成商业模式,但是他们也明白要从用户需求出发,可是真明白吗?很多时候,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优势,“创造”出他们认为的用户需求,然后“完美”地用他们的技术优势来满足。
这种把“炫技”当作竞争力的,好像一直以来,下场都不是特别好。技术有优势当然不是坏处,但是你必须真正理解需求,再去考虑技术优势,而不是反过来。但这个弯子很多“技术大牛”总转不过来。
3.创业公司是否明确自己的技术目标和人才匹配度,长期以来是个问题。之前我也提到这一点,脱离业务场景谈技术架构都是耍流氓。找一个在大公司大体系里某个领域特别资深的专家,来解决小公司的实际问题往往并不合适。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我去参加架构师大会,听各位牛人分享。其中,有一位淘宝的技术专家,方案特别好,水平超过我们不知道多少倍,我听了很是佩服。回来后,我们一样都用不上,业务场景差距太大了。人家考虑的性能指标完爆我们两个数量级。一个二线互联网公司技术负责人分享的一个技术话题和方案,技术含量肯定比不了淘宝网的,但是回来马上安排照此实施,效果立竿见影,因为业务场景有相似处啊。
大公司的体系庞大,每个领域都需要极深的专业人士来操纵,可能光一个数据存储,就分了好几个不同的团队,有的专门做中间件和调度,有的专门做缓存,有的专门做i/o优化,有的专门做关系型数据库的持续性存储,可能还有的专门做备份和异地灾难恢复机制。你去请人家的一个专家来了,第一,他的专长你多半压根用不到;第二,他可能还真就解决不了你的问题,虽然你的问题没人家那么复杂,但是涉及领域却远超他平时的工作范畴。大公司要专深的人才,但小公司,特别是创业初期,最需要的是能力驳杂的全栈达人,你还会觉得大公司的人最合适?
我觉得最适合给创业公司提供完备技术指导的,既不是大公司的技术达人,也不是小公司的多面手,而是见证了一个巨头从小到大的那一小撮技术达人。也就是从BAT早期开始就加入并一路跟到公司超大业务规模的核心技术负责人,这样的人,既知道小公司的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如何在低成本下完成基础架构的搭建;也知道业务规模爆发后技术架构是怎样演进的,如何应对各种复杂场景中的技术挑战。但是这样的人,基本上都财务自由了,岂是一般创业公司能请得起的?可是,我们反过来想,这些人当年大多也是从菜鸟工程师起步的,既然人家可以这样起来,你为什么不塑造一个环境来培养潜力股呢?
4.技术的价值并不是只体现在服从和完成上。
技术价值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保障层面和创造层面。不能因为创造层面的价值而忽视保障层面的价值。
Google倡导工程师文化,允许工程师自己去思考、去设想、去实现一些自己认为好玩的事情,是的,也可能是一个纯炫技的东西,但也许正好在某个业务线的发展中,这个炫技突然就变得非常有价值。
在上文里,我说以炫技为核心的竞争力往往不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指出这里存在一个空间,就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具体业务场景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技术发挥空间,而在这个领域,非技术人员往往是无法进行指导和规划的。但现实是,很多时候非技术人员以为自己具有指导和规划能力。
典型场景:一个用户平台,也许是游戏,也许是电商,老板说,你看人家有个栏目叫“猜你喜欢”,挺好的,你们也搞个。产品人员来了,说我们把转化率高的放这里吧,这样用户黏性强。运营人员来了,说当然放利润率高的了,收益至上。商务合作来了,这个,我刚签了合同,这个伙伴非常重要。老板发话了,他们的东西必须保证给量,我不管,这个位置我要了。然而,没有一个人问一句技术,你对这个位置有啥想法?他们已经认定,技?
下一篇:再次跌到25X5均线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