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怯怯地回答
此外,投入产出效率不那么高的项目,巨头看不上眼,不屑去做,创业公司还是有机会的,不要不服气,很多小公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竞品分析不要只盯着对手的缺点看,也要知道人家厉害在哪里。靠功能和细节创新通常是干不掉市场领先者的,需要更完整的思路。
时间规划严谨有序
创业者在项目时间规划里,他设计的产品应该在3个月后上线,4个月后产生收入。然后投资人问,你的产品原型呢,有Demo看吗?哦,还没做呢。那技术团队呢?这不等着融资后去找吗。大无畏的乐观主义,暴露了对产品开发的无知。
不能说他一定做不出来,但除非他拿出来老东家的源代码,以及自己有极强的产品研发控制能力和成熟的团队班底,否则这种乐观的预估是极难兑现的。创业者不要有这样的心态,自己把承诺撑满,拿来钱再说,这是以牺牲信用为基础的,而且有经验的投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承诺水分太大,这样也许本来还不错的项目,因为你撑得太满,反而人家觉得你可信度不高,不敢投了。
信用背书切忌夸口
投资人的人脉关系异常强大,尽职调研工作是非常专业的。我都帮不少投资人做过,遇到看简历背景确实深厚的,我去跟人家谈的时候诚惶诚恐,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请教的。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口若悬河的时候说跟某个“大牛”相识已久非常熟悉云云,然而这个“大牛”是我多年老朋友,我直接就发个消息过去,这谁谁你认识吗。人家回答,有点印象,一起开过会,不熟。结果可想而知。
当年李彦宏在美国准备回国创业,跟投资人说搜索引擎的时候,投资人以上厕所为名出来给William Zhang(时任Infoseek的CTO,硅谷最早的搜索专家,当时也是李彦宏的上司,那时候还没Google)打了电话,求证李彦宏的背景能力,得到William Zhang肯定以及赞誉的答复后转回头就敲定了投资。投资人会调查你以前的合伙人,上司、同事乃至同学,如果你之前有好口碑,这个真的会加分。如果和某些牛人合作过,共事过,那当然很好,但切忌信口开河夸张描述,这很容易被戳穿的,而且后果就是,你所说的一切都不会再被信任。
成本测算详尽完备
不管你写商业计划书是不是给投资人看,成本测算都需要认真去写,认真去算,因为这是让你思路更清楚,对问题考虑得更充分的过程。
我看过不少创业计划书,成本测算很含糊,只说第一季度花多少,第二季度花多少,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有些新创业的人所列的成本都是人员、硬件、办公等等。那么市场运营呢?流量获取呢?一问三不知。“这个产品上线通过互联网发布,不用成本吧。”对方怯怯地回答。
不用成本获得大量用户的案例不是没有,可就算你多相信自己产品的口碑效应,多相信这个产品的用户传播能力,而种子用户的获取、前期测试用户及测试反馈,怎么可能没有成本。有些业务模式,比如O2O,成本与规模的关系,收入与规模的关系,在多少规模上实现持平,多少规模上实现正收益,而市场容量是多少。有些模式可能你觉得很好,但是你算下来,可能等达到正收益的时候,其规模已经大于市场容量了。
不是说你提供了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用户就是你的,如果这样,创业就太容易了。用户获取成本是创业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数据指标。这个没有想清楚,后面的营收测算全是扯淡。
风险承担要有说法
特别是天使轮,投资人非常希望创业者能更多地承担责任和风险,而不是说拿投资人的钱去舒舒服服地做老板。
第一,核心人员兼职创业,这个是非常忌讳的,不能说完全不行,但如果核心团队几乎都是兼职的,投资人会觉得这个项目实在过于儿戏。
第二,核心人员有其他工作或兼职,这也是忌讳,但有些创业者本身确实有很多项目,投资人要明确创业者是否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比如你之前的项目已经发展得很稳定并且有明确的负责人接手,投资人可能还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人的投入和收益,投资人会希望作为创业者,不要急于用投资人的钱来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当然,如果你公司已经发展得非常不错了,比如已经从天使轮进入到A轮,B轮,甚至C轮,你提出提高个人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甚至转让少许股份用于买房买车,投资人也不会有太多意见。但是如果你说,你刚开始创业,就希望保持自己在大公司的待遇水准和福利水平,这实在不是一个创业的态度。如果你本身具有一定的财富基础,比如在大公司做过几年高管,或者上一个公司已经成功出售,投资人会希望你在自己的项目中也量力投入一些,与他共同承担风险。如果你身价不菲,但创业却绝不肯动用个人的一点储蓄,那么换你是投资人,也会对你的融资动机有所质疑。
1.商业计划书不只是去吸引投资,也是自己整理业务发展逻辑和创业理念的过程。
2.有经验的投资公司,有经验的投资人,对行业的认识比较深刻,不要试图去教育他,更不要试图去欺骗他。
3.执行能力其实比概念和想法更重要,证明自己的执行能力比描述辉煌的未来更重要。而商业计划书里,最能证明自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