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 Hong Yi Zi Shu _Wo De Hu L - Zhou Hong Yi_40
失到别人那里去。这时,你会发现用户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是,怎么才能实现跨界、成功转型呢?难度还是挺大的,成功案例真的也不多,但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内部培养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公司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公司的年轻人、中下层变成创新的主体。比如,公司的客服人员每天都在跟用户打交道,他们比公司其他人更早、更多地知道用户在抱怨什么,所以应该鼓励他们成为改进产品体验的创新源泉。我不赞成企业大张旗鼓地搞创新,非要巨额投入资金,非要设立创新研究院,非要做一个整套的创新战略。我觉得休克式疗法的创新很难成功,我主张把创新从神坛上拉下来,从一些细微点上进行持续创新,这样反而更有效。
第二,通过合作培育突变的基因,短时间内获取不具备的能力。转型就像从一个基因的物种向另一个基因的物种进化,最后能从水里的变成岸上的非常稀少。我觉得要想跨界,合作非常必要。合作就像外部来了一个刺激,会导致基因突变,让自己短时间内获得不具备的能力。否则,靠自己的摸索,像自然界中漫长的进化一样,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也不见得懂互联网。所以,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杂交,生出一个怪胎,这个怪胎有传统厂商的基因,又有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它可能会通过碰撞、矛盾、妥协,让企业获取之前并不具备的能力,让转型的路走得更通畅。
为什么我不看好智能手表?
最近有一个趋势很热,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可穿戴设备”。谷歌推出了谷歌眼镜,现在苹果又要出手表,一下子弄得整个行业都很激动。于是,大家都在说,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新的趋势,是一个新的潮流,是行业发展的未来。
你说可穿戴设备是不是机会?用正确的废话来讲,它一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上网设备从个人电脑到平板电脑到手机,都是智能设备,都能够和互联网、云端的数据发生交互,越来越多的设备将互联在一起,互联网将无处不在,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但是,即使这是趋势,这里面一定就有你的机会吗?我看到很多公司在可穿戴设备上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价格。在美国,一个东西卖99美元,这是一个挺便宜的价格。但是,换算成人民币,这就是600元,在中国就不是一个便宜的价格。在中国要做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必须满足中国最广大的草根用户的实际需求,价格必须是他们能接受的。
今天不少公司模仿苹果要做手表,我给的建议都很直接。今天很多男人戴表不是看时间,更多是为了彰显身份,或者当作一种装饰品,或者追赶一种潮流。所以,现在手表只剩下一个功能,就是潮流。但是,实话说,中国的企业不管大小,不管是不是高科技企业,都不具备制造时尚的元素,不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出一款手表来,就达到百达翡丽的高度,也不可能像苹果一样引领潮流。
中国企业做手表,一定是功能导向的,不管什么东西,觉得好就往里头加,短信、日历、天气预报、微博、微信什么的,肯定都少不了。但你手表的盘面很小,电池的续航能力又不够,想在手表上查看个什么东西,还不如从兜里掏出手机直接用更方便。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便利性上,手表都不如手机更具有竞争力。所以,我觉得,智能手表除了戴着装酷,没有太多作用。
再说,今天的手机已经不再把打电话作为最主要的功能了,而是娱乐的功能,是玩游戏的设备,是上网的设备。大家都有体会,当你看惯了5寸的大屏幕,再让你看一个4寸的小屏幕,它就是土豪金,你也不会想买。所以,有些可穿戴设备看起来是机遇,但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实际上是陷阱。它会让你花很多的精力和金钱,但是消费者不会为它埋单。所以,中国企业做可穿戴设备,首先要问自己到底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用户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第二个误区,有些小公司做一款智能硬件,认为增加了功能,就增加了附加值,就可以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