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考虑支持世界上各种硬件驱动
以存储1万首歌,一辈子都听不完。从iPod开始,每一个微小的创新持续改变,都成就了一款伟大的产品。在iPod中加入一个小屏幕,就有了iPod Touch的雏形;有了iPod Touch,任何人都会想到,如果加上一个通话模块打电话会怎么样呢?于是,就有了iPhone;有了iPhone,把它的屏幕一下子拉大,不就变成了iPad了吗?
然而,一切看似眼花缭乱、万象丛生的东西,无一不是从那个“一”开始,那个“一”就是iPod。要知道,当苹果推出iPhone的时候,iPod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亿部。这1亿多部iPod不仅为苹果创造了口碑,创造了品牌,而且也为苹果捕捉了不少消费者的体验。没有这个台阶,如果乔布斯一下子上来就做iPhone,也不见得会成功。
后来,乔布斯和苹果成了不少人崇拜的对象,大家开始学乔布斯做手机、做应用商店、做各种平板电脑。齐白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抄袭商业模式表面上来看最省劲,但简单抄袭肯定死,真正学到精髓的才可能生存。所以,如果要学习乔布斯,就要学习他的精髓,那一定得从iPod学起。这就像一个人吃了七个馒头吃饱了,你就觉得第七个馒头很神奇,看是用什么特殊面粉做的。这样学习乔布斯,肯定是舍本逐末。现在,大家觉得应用商店简直是神来之笔,但应用商店根源是在iTunes——既然能在iTunes上卖歌,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应用商店卖软件和游戏呢?
乔布斯的战略不是大跨步的战略,而是一步一步地走,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态。像每一个创业者一样,乔布斯进入这个未知领域,刚开始一定没战略。一些咨询公司做战略规划,往往是针对一个成熟的行业,是对一个已有的成熟套路的总结和改良。但是,当你进入一个未知领域,刚开始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什么都是未知,你得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把握每一步。对于苹果来说,这种直觉和经验就是做1亿部iPod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它多年来做苹果电脑时积累的失败教训。因此,直到苹果做iPhone,咨询公司的那套战略规划模式才会有效,在此之前都是在摸索,没什么战略。
商业历史上的颠覆式革命都是从一个小点开始,大概要持续5~10年,不会立即发生,所以就容易被忽视,甚至连颠覆者本人也未必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做的是颠覆式创新。
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苹果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也就是说苹果产品上的很多东西核是别家的,或者是收购的,然后再在外面加一个壳。比如,iOS操作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这是乔布斯对过去的自己的“反叛”,在我看来,这就是拿来主义。
就他的技术和产品思路来看,拿来主义就是不再重复发明轮子。相比之下,微软做东西很累、很辛苦。比如,视窗操作系统是微软自己从底层做起的,再加上自己的应用软件,要考虑跟老版本保持兼容,还要考虑支持世界上各种硬件驱动。乔布斯之前跟微软斗得厉害,但重返苹果后,苹果放弃了之前啥都自己做的路线,而是采用拿来主义的策略,比如iPhone上的不少模块就是现成拿来的,还有多点触摸屏技术。有一次,我跟一家运营商讲:你看人家苹果既没有试图去占领技术制高点,也没有非要建一套通信标准,而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一样在手机市场上搞了个天翻地覆,打败天下无敌手,甚至整合出iTunes、应用商店来。这种对既有技术的整合难道不就是一种创新吗?
过去,不少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从底层做出来的原创才叫创新,觉得做出核心来很重要,在核心上做什么反而不重要。但是,他们不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壳比核还重要。用户体验好不好,都体现在壳上,都反映在你在核心上做了什么。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iPod,这种满大街都是的MP3播放器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但是苹果持续多年在壳上下功夫,追求极致,创造出一流的用户体验。这是决定iPod
上一篇:随着市场的全球化
下一篇:对于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