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连贯思路越复杂
在另一个实验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一个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允许一组学生边听课边上网。上网日志显示,他们既浏览了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网站,也访问了与此无关的站点,这些活动内容包括:查看电子邮箱、逛网络商店、观看视频节目以及其他事情。第二组学生听的是相同的授课内容,不过他们必须把电脑关上。下课之后马上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以考察他们对讲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据研究人员报告,上网学生“在对讲课内容的即时记忆方面,测评表现明显较差”。而且,不管他们上网浏览的信息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还是毫无关联,对结果都没什么影响——上网的学生全都表现糟糕。研究人员在另一个班级重复这一实验的时候,结果一模一样。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有关学者进行了一项与此类似的现实研究。他们让一组大学生观看美国有线新闻网的一个典型节目,节目中有一个主持人报道了四条新闻,与此同时,信息图片不断闪现在屏幕上,文字新闻也在屏幕底部滚动。第二组大学生观看的是同样的节目,不过去掉了图片信息和滚动文字。研究人员通过随后进行的测验发现,观看多媒体版本新闻节目的学生能够记住的新闻事实明显少于观看简洁版的学生。研究人员写道:“看来这种多类信息同时出现的形式超出了收看者的关注能力范围。”
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并不总是妨碍理解。通过阅读附有插图的教科书和操作指南,我们都知道图片有助于加强对文字的解释,使内容更加清晰易懂。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发现,经过精心设计的融合了解释性或指导性音像内容的讲述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的相关理论提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使用不同的通道来处理所见和所闻。斯威勒解释说:“听觉和视觉对应的工作记忆是彼此分离的,起码在某种程度上是分离的。因此同时调用两种而不是一种处理功能,有效运行的工作记忆就会增多。”结果,在某些情况下,“精力分散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被同时调用视觉处理和听觉处理功能产生的积极效果所抵消”。换言之,就是同时处理声音和图像。然而,互联网可不是由追求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教育家们建设起来的。互联网提供信息的方式不是小心翼翼地寻求平衡,网上信息是以高浓度的碎片化大杂烩的形式出现的。
互联网被设计成一个中断系统,这是一种旨在分散人的注意力的机制。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同时显示多种媒体形式的能力,同时还因为它便于编制收发信息程序。仅以最显而易见的电子邮件为例,在大多数邮件程序中,都有每隔5分钟或10分钟自动检查有无新邮件到达的功能设置,而人们点击“收邮件”按钮的频率甚至比这个设置还要高。针对办公室里使用计算机的工作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当有电子邮件到达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停下手头的工作,转而阅读并回复新邮件。对他们来说,一小时检查收件箱三四十次的情形屡见不鲜(尽管被问到查看收件箱的频率时,他们经常会回答一个低得多的数值)。既然每次检查都代表了思维过程的一个小小中断,也就是脑力资源的一次瞬间切换,那么认知成本自然就会提高。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了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种经验:频频被打断会分散我们的思维,削弱我们的记忆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我们的连贯思路越复杂,分神造成的损害就越大。
除了个人信息的不断涌入——不光是电子邮件,还有即时信息和手机信息,网络给我们提供的其他种类的自动通知信息也越来越多。在你喜爱的新闻网站和博客上,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有新内容出现,马上就会自动通知你。朋友正在做什么,社交网络会告知我们,而且经常是片刻不停地随时更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关注的网友一发布新消息,Twitter或其他微博服务网站就会告诉我们。我们的投资市值发生变化,有关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新闻报道,所用软件需要更新,YouTube网站上传新的视频等等,都可以设置自动提示。根据订阅信息数量的多少以及这些信息发送更新提示的频率高低,我们每小时收到的提示信息可以有十几条,而对那些联系广泛的人来说,这个数字还要高得多。每个提示都是让人分神的事件,是对思维过程的外来侵扰,也是占用工作记忆宝贵空间的零散信息。
在网上漫游需要具备一种强度极大的并发处理多重任务的脑力。除了会导致工作记忆区信息泛滥,多任务还会给我们的认知过程增加脑科学家所说的“切换成本”。每次转移注意力,我们的大脑都得进行自我调适,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脑力资源的消耗。玛姬·杰克逊(Maggie Jackson)在其有关多任务处理的著作《走神》(Distracted)一书中解释说:“改变
上一篇:分步法是不计算的
下一篇:把对文件好坏的甄别都放在服务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