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力工具(媒介)作用下
们似乎已经抵达了人类智能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头,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模式之间急剧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换取互联网所蕴藏的宝贵财富,我们正在舍弃卡普所说的‘过去那种线性思考过程’,只有那些乖戾暴躁的老人才会对那些财富熟视无睹吧。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的线性思维正在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取代,这种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其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
当年,尼采因使用打字机而改变了思维方式。因此尼采说:“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作者引用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思维方式不是不变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我们所使用的生产力工具,具有内在决定关系。大家之所以需要读这本书,这是一个看点。正因为大家一般都不这么看——大家一般认为不管时代采用什么传媒,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思维方式都是主流的,这使这个观点成了一种新奇的发现。
(二)两种思维方式
1.从浅薄到深刻的一次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具体来说,传统思维方式,或者说与浅薄相反的深刻式的思维,是在什么样的生产力工具(媒介)作用下,成为人们的主流思维模式的呢?按照作者的意思,深刻化是从碎片式、经验化的思维转向整体性、理性化的思维开始的。作者从空间角度选择地图、从时间角度选择机械钟,说明媒介是怎么让人“深刻化”的。作者说:“机械钟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也像地图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关于空间概念,作者赞同维尔加对地图影响的评价:“人的智能从在空间的经验转变为对空间的抽象,这个过程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而对时间概念,作者说:“一旦钟表把时间重新定义为一连串为期相同的单位,我们的头脑就开始重视工作中的条理和分工。对于所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开始看到构成整体的碎片,然后又看到构成碎片的碎片。我们的思维变成了亚里士多德模式,强调通过表面现象洞悉隐藏在物质世界背后的抽象本质。”
由此可见,“强调通过表面现象洞悉隐藏在物质世界背后的抽象本质”这种与浅薄对立的思维方式,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这意味着,一旦媒介这个条件出现革命式变化,主流思维方式的逆转,就会与思维方式的上一次逆转,具有同样的合理合法性。
2.从深刻到浅薄的二次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媒介革命这个条件,在互联网出现时,终于具备了。于是,人类思维开始像定时炸弹一样爆炸了!预期中的思维革命如期发生,人类开始由深刻升级到浅薄。
作者指出思维正在碎片化这一基本事实:“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我们都知道,这种杂音的刺激多么容易让人分神,因而我们一直都在拿这些东西开玩笑。” “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它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碎片化使我们的思维无法再“深刻”下去,因为显然,我们不再拥有保持深刻所需要的注意力:“必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正当我们在新闻网站上浏览最新焦点新闻时,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提醒我们有新邮件到达。几秒钟之后,RSS阅读器又告诉我们,自己最喜爱的博主刚刚上传了一篇新博文。没过一会儿,手机铃声又响起了,原来有短信送达。与此同时,Facebook和Twitter网站的用户头像也在不停地闪烁。除了通过网络传输获得的各种内容,我们还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其他的软件程序——这些东西也在争先恐后地抢占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无法深入了,当然也就无法深刻。作者的感觉,凡是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有:“以前我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当中。观点的论证时而平铺直叙,时而急转直下,二者交织推进,把我的思绪紧紧抓住。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我就会感到心绪不宁,思路不清,于是开始找点别的事做。我感觉就像拼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拉回到文本上来一样。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三)互联网式思维的好处
1.有利于将价值聚焦当下与此在
作者正确地注意到了时间概念的即时化这个方面,指出:“近年来,随着MySpace、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纷纷出现,网络业务的发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速度。正如Twitter网站的一句口号所说的那样,这些公司致力于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进行‘实时更新’,提供永无止境的‘数据流’,他们可以随时发送简短的信息,交流‘此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如果作者在IT方面足够专业,他还应该发现空间概念“此在化”这一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