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厚度
阿里巴巴生产产品或贩卖商品吗?——没有,但它创造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连接,阿里巴巴集团估值超过千亿美元。
从互联网诞生起,“连接”一直就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把这个词想通并且结合商业模式的企业都获得了惊人的商业利润。
社群也是典型的连接方式之一。
在太平人寿手握5万社群成员的 PP琪看来,他所认为的社群的定义就是连接——连接顶层优质资源和对资源感兴趣的所有人。
他用自己所从事的保险行业做了一个比喻——
一般来说,保险的销售流程如下:
① 计划与活动;
② 主顾开拓;
③ 接触前准备;
④ 接触;
⑤ 说明;
⑥ 促成;
⑦ 售后服务。
如果画一条直线,从起点到最终点,每一点辐射到客户的因素都是“保险”。
所以这一点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很厌烦,销售员害怕和客户谈保险。接触之前的第1点、2点、3点销售员都会准备得非常充分,到第4点时可能会有点犹豫,毕竟销售也是一场心理战,也会有胆怯惧怕上场的时候,第5点如果准备不足、技能欠缺,也可能导致失利。
课堂讨论
现在,要求一个销售员在一个村子里做保险单子,但销售员不是这个村子里的人,一个人都不认识,那怎么拿到这个市场?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拥有“社群”思维,明确社群的“连接效应”,销售员不需要进这个村子,而是自己建造一个村子,然后让大家都来到这个村子。
凭什么让他们来?要以一个“共同的爱好”来吸引他们,人都是以“某些共同点”聚集在一起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他们缺乏某种信息,或者追求什么福利,“同好”找准了,这些并不是难事。后期的用户转化仍需下功夫,但已经做到把大家吸引过来连接在一起,这不是已经成功一半了吗?因为群体通过社群连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就可以从而获得更多的营销机会。
如万能的大熊建立大熊会,开展各种线上分享和线下见面会,通过这些分享和见面会,大熊又可以对接资源,让自己的社群成员成为这些资源的参与者、众筹者或者购买者,不管以什么名义,这些都是直接的二次营销机会。
BetterMe 大本营社群不断让社群成员从线上走到线下,在一个个城市开发出丰富的训练营活动,然后在不同城市之间复制,而且让不同城市的成员在活动中互相跨城参与,这种突破地理时空的连接,让社群成员体验到更多不同个性的人、不同能量的嘉宾,丰富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厚度,也很自然为企业和嘉宾提供了面对面营销的机会,像 BetterMe 大本营社群做的读书训练营,每次限额50人,大家都自己买书,然后高质量完成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和PPT,并分享到微博微信上引发大量的人阅读,这不仅带来了直接的导购效应,很多成员还要求二次加入训练营。
3.标签效应
课堂讨论
在新注册一个社交平台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为自己选择“标签”或“关键词”的环节?如“95后”“处女座”“月光族”等?社交平台为什么要让你为自己贴标签呢?
标签是最简化地认识一个人的方式。
年轻一代消费者正在互联网上这样互相结识,从而形成一个圈子、社群。
而好的社群身份正是彰显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个性标签。
形成个性标签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群在互联网时代将会被重新分割、重新聚拢,形成一个个新的人口族群。也因此,人群变得网格化或者说圈层化。也因此,在未来所谓主流文化很可能就是亚文化,也就是没有过去那种同一首歌式的主流文化主题,而是大大小小的细分的圈层文化。
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品牌老化,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是对年轻的用户而言,不是一个酷的品牌,无法通过使用品牌体现出自己的生活哲学价值观。
好比手机,使用锤子的可能是文艺青年,使用魅族的可能是追求极致的发烧友,使用苹果的可能是追求品质的人……
课堂讨论
你会认为自己是富士康的用户吗?但是你用的苹果手机就是富士康代工生产的。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假如使用企业的产品,消费者很难通过使用产品说明自己是怎样一群人,那么产品就无法成为消费者的个性标签。
这个时候,产品和服务仅被消费者视为一种功能或应用的解决方案,那么产品只会成为年轻消费者次一等的选择,他们不会愿意为这样的产品或品牌付出溢价消费,那么这样的产品和品牌就会成为低档产品的标志,或者沦为品牌的代工商,只能赚取底层利润。
而社群就是给群体贴标签的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一旦社群身份的标签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愿意为身份标签付出溢价费用,如果你的产品或者服务能和社群标签建立连接,你也可能享受社群的溢价效应。
4.羊群效应
课堂讨论
在2014年12月20日,罗辑思维第三季会员开放前,罗辑思维建立了上千个微信群,在微信群里不断有忠实罗粉发布最新小道消息,然后到了正式购买这天,很多人纷纷炫耀自己抢到了铁杆会员,并询问群里熟悉的好友买了没有。很多在这种群里的人都买了,要留在这个群不买个会员是不太好意思,有些人甚至都不好意思买普通会员了。
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在群体氛围下,大家更容易形成相互
下一篇:不管是在政府还是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