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催生出来的性冷淡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低欲望催生出来的“性冷淡”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文 作者:发条褐 引言:复杂世界里,“低欲望”成为了消费主义的新漩涡,“性冷淡”成了“低欲望”的代言人。 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社交媒体塑造了特斯拉、锤子手机的“情怀”营销,也塑造了宜家、无印良品的“性冷淡”营销。 丧文化的流行、食草青年的兴起,大量出现的肥宅,其实都是“低欲望”在作祟。 “性冷淡”风格观念的拥趸者多了,性冷淡品牌就有机会成为资本的谈资。 许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快时尚品牌,近几年来受到电商的巨大冲击,被后起之秀“拍死在沙滩上”,销售状况每况愈下。 但是与此同时,以性冷淡风为高级标签的品牌异军突起,创造了年销售10亿美元的成绩。 品牌纷纷寻求升级的今天,性冷淡风已经成为了“高级感”的代表。 “性冷淡”营销讲求先打开消费者的心智,再打开消费者的荷包。 “性冷淡”风格是种什么风格? 高级感、极简主义、克制、清冷、精英阶层、不可靠近、隐藏,这些都是“性冷淡”风格的标签。国人称它为“性冷淡”风,在国际上,人们称它为Normcore。 Normcore是一个合成词,分别是Normal,常规和普通,Hardcore,绝对的,没有限制的。组合成一起,意即极致的普通。 美其名曰,性冷淡风品牌的设计是在努力探索设计与艺术的界限,但恰恰是这种极简主义、去繁求简的性冷淡产业,更容易“迷惑”消费者的心智。 解析“性冷淡”,先要解析“低欲望” 一、“低欲望”社会其实是消费社会的一种“反消费症候”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开篇所描述的这种景象,道出了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 消费主义的繁盛景象下,分化出了“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以低欲望、低需求、地消费的姿态“拒绝”加入这场消费盛宴,“佛系青年”纷纷以“性冷淡”风格标榜自己的“低欲望”标签。 实际上“低欲望社会”并不是日本社会才会出现的现象,这是个“中国古已有之”的现象。 《孟子·尽心下》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存焉者,寡矣。” 认为只要寡欲,人的善性就会存在,若一个人多欲望,即使尚存善性,这样的人也是很少的。 在中国的某些历史阶段,知足寡欲是治国理念的一种,劝导民众降低欲望,有利益社会的安定。 《中庸》认为“情者,性之邪也。知其为邪,邪本无有。心寂不动,邪思自息。”把欲望、好恶、情感看作是人本性的遮蔽物。 二、“低欲望”社会的痛点 中国年轻人已经变成“低欲望一族”了,不想工作、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所有的迹象都显示中国社会在向日本社会看齐。 从昭和到平成,日本30年前的那场泡沫经济,把日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团块二代”、“老年破产”、“女性贫困”等社会现象,让跟在后面的中国中产阶级惶惶不可终日。 腾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巨大漏洞”中的日本“低欲望”经济,而后又怅然失落于货币汇率之间的影响。 “低欲望社会”的痛点: 1、年轻人不愿背负百万房贷背后的风险,渴望安逸; 2、人口少子化、少子化问题持续; 3、人们丧失物欲,连奢侈品都丧失了吸引力; 4、三餐将就,吃饱就行。 被《金融时报》称为“日本极为稀缺的坦率无忌型”的管理学宗师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会》一书的副标题是《胸无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 对于胸无大志的年轻人来说,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书中推断,无论日本实施货币宽松政策还是进行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投入再多的钱都无法改善经济。 消费降级,社会各阶层选择不约而同地乘梯而下,于是便有了所谓的“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催生出了这样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现象“草食化的年轻人和活力满满的老年人” 著名访谈节目《圆桌派》中,有一集主题为“佛系:你真的不在乎吗?”,聊得就是关于“低欲望社会”的话题,耶鲁大学的金融教授陈志武作为嘉宾出席,指出“低欲望”实际上就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富贵病。 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全新的一代,是改革开放之后,努力奋斗过上理想生活的下一代,而衣食无忧的下一代,就是“低欲望”一代。 年轻人的父辈遇上了好时机,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机遇,通过自己的辛勤奋斗发家致富,拥有大量存款,他们坚定地相信努力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但恰恰就是他们这样的信念影响,培育出了和GDP一起成长的“低欲望一代”。 “手头紧”是年轻一代的通感,但“手头紧”的年轻人却是新式消费的主力军。简而言之,没钱买车买房,但是还要努力维持一副富足的生活状态。 即使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还款日“迫在眉睫”,还是要在朋友圈营造出一种生活安好的模样。 三、低欲望社会中的恋爱降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年之后最“欲”的节日也已经“欲”不起来了。情人节、七夕节、白色情人节、光棍节,成了品牌的营销之痛。 如今的结婚率已经掉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且还在下降。“养活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伴侣和孩子只会让我更麻烦。”“我喜欢自己一个人生活,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是年轻人之间普遍的心声。 据《经济学人》报道: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之后,性服务却比以前更加丰富。 伴侣机器人的到来,将大大改变两性关系,甚至是家庭关系。 佛系社会,当代年轻人都已经不想结婚了,不想生孩子了,不想谈恋爱了。 仿佛全世界的年轻人一起手拉手,朝着人类灭绝的方向一路狂奔。 现在的日本人不再以《坂上之云》为动力,变成了没有欲望、没有梦想的日本人。 《低欲望社会》作者大前研一认为这是“多数日本年轻人的DNA发生了变异,欲望逐渐衰退。” 了解z世代(95后-00后),对品牌进行社会化营销很重要。“性冷淡”风格兴起的背后,z世代的力量不可忽视,他们的审美倾向与情感需求影响着新的营销趋势。 《游牧》一书中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恋爱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就像一个“无边际的超级大平原”,为适应这样的环境,当代年轻人一方面拥有高度的自治性,另一方面也拥有更高的流动性,他们身上带有某种“游牧”属性,在虚拟与非虚拟、熟悉与陌生之间飞速切换着。 理性的爱情处理态度和更关注自身的生活意愿是z时代的共性,他们的生活往往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恋爱观从某种层面解析来看是降级了,爱情在他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数据显示,“1人用”商品的搜索量较之去年增长了190%,一个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 为什么“低欲望”一代“骄奢淫逸”之后,就“性冷淡”了? 一、“性冷淡”风格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新的“中产焦虑” “低欲望”社会是每个经济发展腾飞的国家都会经历的情况,只是每个国家和地区“低欲望”的程度不同。 全球都在低欲望社会化,而日本正在迎来低欲望的“高潮”。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和日本著名社会观察家三浦展《下流社会》这两本书,都在述说同一个道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 有一首名为《下流》的香港老歌,其中有一段歌词为:“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 台湾流行一个词,叫做“小确幸”,意即小小的、但是确定的美好,指每天满足于眼前稍瞬即逝的美好,沉溺在对人生规划没有多大用处的美食与自拍当中。 “小确幸”的另一种解释是“现充”,每天过得很穷很充实,又穷又努力。这些都是大部分90后的真实写照。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书中是这样定义“下流社会”一词的:下流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朝着失忆失意失语失落失态方向发展的,社会成员慢慢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说教不再适用于下流社会。 这些不再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既不学习,也不工作,整天无所事事,被成为尼特族,心甘情愿将自己归入“下流一族”。 “性冷淡”风格只是低欲望社会下的一种缓解社会焦虑的安慰剂。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经济的提升的同时,出现了大批的“中国土豪”,这群不差钱的主被社交网络群起而攻之。 中国土豪普遍缺乏美学素养,甚至缺乏素质,这样的评论对象甚至上升至全体中国人。 对于中国土豪们来说,在经历了自己的艰苦奋斗,从温饱到奢侈之后,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讲究的“中产阶级”,成为了有钱人茶思饭饱之后的哲学问题。 美国作家保罗·福赛尔的著名社会学读物《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中对美国中产阶级是这样描述的:“‘中产阶级’是对阶级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极力表现得像更高的一个阶层,又非常害怕滑落到下一个阶层。” “极力表现得像更高的一个阶层”,具体外在表现手法为走“性冷淡”风格,不管是美学素养上,还是穿着用品上。这样的需求之下就催生了“性冷淡”产业。 新“中产阶级”在精神涵养方面,追求“不念过去,无惧未来”的状态,只着眼于当下。 人类的各种“欲望”,已经被“商业”这把手术刀精细地切分成各种配套服务,“低欲望”也难逃“商业”这把锋利的手术刀。 新“中产阶级”在吃穿用行方面,竭尽全力追求极简主义。 打卡“性冷淡”网红店,座位设置一定要干净利落,统一的粉蓝色椅子加上白色大理石桌子,店里各个角落都是“摆拍圣地”,加个滤镜po朋友圈就能装逼成功。 在穿上面服装界逐渐抛弃了繁琐夸张的装饰,服装品牌一改从前纷繁复杂的设计,慢慢走上极简主义的“性冷淡”路线,“禁欲”风格不仅是一种服装风格,也是一种人设。 在住上面追求极简风格酒店,现在大行其道的极简风格酒店主要分为北欧“性冷淡”风格和日式“性冷淡”风格,日式“性冷淡”风格以白色+原木色为主。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性酒店,性价比可能不是很高,其次为了响应“性冷淡”风格号召,酒店选址一定要生僻,要配得上陶渊明诗句里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样一种状态。 二、“性冷淡”风是一股强大的品牌力量 随着消费者地位和品味的提升,一些消费品也被赋予了消费之外的期待。 就像香奈儿手提大包的风起,初入职场的女性需要一个合适的手提包,她们对于手提包的诉求除了要能装东西之外,还需要有“时尚”这一元素。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占领”。 优衣库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第四消费社会的新潮流,KAWS&UT的联名款遭遇疯抢,疯抢背后,是高涨的时尚消费欲望。 日本年轻人已经对各种层出不穷的联名款感到疲乏,再多的刺激都不能刺激到他们的荷包。如果把KAWS&UT联名款放在日本销售,业绩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看似疯狂的中国经济背后,其实已经开始出现消费疲软的现象。 市场竞争逐渐同质化,价格战已经成为很多行业最后的无奈之举,中国消费者已经对花样百出的营销感到力不从心,换表不换里,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感受。 消费者激情退却之后,品牌不得不败走中国。 日本“颓废的一代”依旧催生出优衣库、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等风靡世界的消费品牌。 “性冷淡”风,其实就是瞄准“低欲望”经济之下催生的佛系生活,“无印良品”字面意思是“没有品牌”,而是主打“有道理的便宜”,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包装和产品设计上皆为无品牌标志。 被称为MUJI灵魂设计师的深泽直人,设计主张是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性冷淡风格的开山鼻祖仓俣史朗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日本人民对简单生活的诉求。 用性冷淡风格杀出一条血路的MUJI,商业触角触及酒店、生鲜食品、餐厅、书店,这家以性冷淡著称的家居品牌已经逐渐完成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变成了一家围绕吃穿住行的生活方式公司。 原研哉在地平线海报中的哲学命题:“一种无品牌的品牌艺术,应该是一个不表达的表达语境,希望一个‘空’的品牌可以包容所有人的理解,生成自己的认知。” 这些在设计上始终坚持极简主义美学的品牌,其实是低欲望社会之下的一种必然现象。 “低欲望”社会可能会长期存在,但是“性冷淡”风格不会,毕竟安慰剂的药效不会一直有效。 社会流行性冷淡风,于是资本就开始制造一系列性冷淡风格的泡沫,泡沫幻灭,性冷淡品牌何去何从? 今天的土酷在无情嘲笑十年前的非主流,明天的赛博朋克可能就要讽刺今天的性冷淡风格了。 大量留白,看似克制,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欲望。 《圆桌派》中,主持人窦文涛总结道,年轻人不是低欲望,而是欲望在别处。马家辉补充道,低欲望,实际上是异欲望。
下一篇:创造需求,才是成功的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