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应重视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变公众刻板印象
央企应重视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变公众刻板印象-北京易神州网络危机公关
弱势群体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日发布的《2010年7月至10月央企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央企当前舆情地位的总结。虽然早在2009年8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黄丹华就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央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央企业应及时准确把握舆论,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应急新闻处置纳入企业综合风险管理和整体应急预案,形成科学有效的应急媒体应对机制,有效维护企业形象。但这一要求显然并没有受到很多央企的重视。正是这种长期的忽视导致了公众对央企的刻板印象。事实上,从媒体和网民在众多央企负面舆论事件中的第一反应可以看出,公众总是用有色眼镜观察央企。即使在了解真相之前,网民也会首先判断央企是负面事件的责任方,导致央企成为舆论中的弱势群体。虽然时间可以逐渐扼杀公众的负面声音,但同时抹去的也是央企的社会信誉。报告还指出,并非所有中央企业都与舆论高度相关。122家中只有20家与舆论高度相关。剩下的100多家中央企业主要依靠紧急舆论事件来推动舆论,而平时基本上没有舆论。报告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保利集团、南航集团、中国联通、中石化、华侨城集团、东航集团、中国铁路建设公司、国家电网、鞍钢集团、中海油、武钢等15家与舆论高度相关的央企。其中,石油行业在7月至10月的负面舆论事件中所占比例最高,在20起事件中,石油行业占8起;生产管理是石油行业负面舆论管理的首要任务,5个油田或加油站在7月至10月爆炸。单个企业方面,中石油已成为负面大户,负面舆论事件占4起。通过对7月至10月15家企业发生的20起负面事件的梳理,发现中石油大连漏油系列事件、国家电网降薪事件、中国移动封校门事件是应对最差的三大事件。除了弱势群体的概念外,该报告还总结了中央企业网络舆论响应的八条规则:例如,国家电网的降薪风暴是人民日报在线舆论监测室在7月至10月观察到的最大失败案例。在整个舆论过程中,有不同部门发出的声音,如企业相关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企业员工等。·央企一般采用沉默的公关方式应对危机舆情·事件第一定义者意识不足·官方发言人机制利用率低·传统媒体一般以网络媒体的形式发布,新媒体使用较少·内部口径统一必须继续加强·缺乏第三方机构的支持·媒体公信力修复程度普遍高于网民公信力修复程度·20起网络公关行为中仍存在删帖等不当行为。没有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只有中石油大连漏油事件有政府干预。从公开信息来看,大连政府的干预不是中石油主动邀请的。本应由中石油出面的事件,大连政府作为传声筒。在对20起负面事件的研究中,仍发现2起案件采用删帖等不当公关响应,均来自通信行业,分别是中国移动广东封校门事件和中国电信客服客户骂录音事件。在对20起负面事件的研究中,仍发现2起案件采用删除帖子等不当公关响应,均来自通信行业,分别是中国移动的广东封闭门事件和中国电信的客户服务客户。移动和电信都没有对这两起事件做出积极的回应。 报告称,上述八条规则仍属于艺术方面,但中央企业成为舆论弱势群体的核心问题仍在于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主任董盟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央企缺乏信誉。通过许多事件研究,我们发现,一旦央企发生事故,公众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谴责央企。许多中央企业在事件中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是非常不合适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很容易通过,正是这种态度给公众留下了僵化的印象。在董盟军看来,央企领导首先要端正心态。虽然作为央企,除了国有资产的增值,最终目标还是为公众服务。北京益神州网络公关公司建议,未来中央企业的舆论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基础,更快地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体SNS以其他形式,及时做出官方回应,邀请第三方参与响应过程,将内部舆论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网络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