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很放松地往前去走
支撑这个项目。
还有特别大的感受,在那10个月里我特别焦虑,每天都在想,万一这事搞砸了,几十个跟我混的人,尤其是十几个被我从阿里巴巴挖出来的人,他们可怎么办。跟我特别好的几个人,有一天晚上把我拉到一个咖啡馆谈心,把我使劲批斗了一顿,说你以为我们就蠢到公司做不下去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吗?如果我们那么惨,你还会把我们挖出来吗?但说实话,我自己那个心态还是改不了,这就是第二次创业。
站在风口,让客户推着你走
第三次创业是现在这个项目,在微电商这个领域(我们)站在了风口上,但是有几个事情越想越值得分享。第一个就是这一次创业的时候,我做到了第一我绝对说了算,第二初始团队的人都不是那么强,因为我发现三个人都特别强反倒有问题。我们前两年基本只有两条价值观,第一就是让白鸦说该怎么搞,第二条就是坚决执行下去。
从一年半的时候开始遇到问题,就是我特别累,我是公司最大的瓶颈。于是我们开始分权,不惜代价找更多更牛的人,把私人的股份让给他,把更多的期权给他,给他们更多的空间。这一路走下来,团队在不断优化。所以我觉得,刚开始第一年独裁非常重要,越往后很多事情需要更多人来做,不然会出现瓶颈。
第二个值得分享的,是有赞这个项目从第一天我们就很清楚未来三年、五年的目标是什么,但是我们并不能把这个目标描绘地很清楚,从有赞的第一天到现在,(我)几乎从没把计划做超过半年。我们在前面这一年不知道未来三个月做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三个月在做什么。像是流水一样,水往下流,越流可能越顺畅,越走我们越知道自己往哪儿走。
这次创业从第一天就开始融资。我永远都准备足了超过10个月的现金,保证我可以活着。第二,我们团队成员拿到的薪水是高于阿里巴巴15%的,我要保证大家在这里虽然很忙、很累,但薪资上我没亏待大家。我们去了解大家有没有成长,开不开心。万一有一天我把它玩大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现在没有亏到他,将来也没有亏到他,大家可以很放松地往前去走。
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我们随时也可能会死掉,我们刚刚B轮才结束没多久,其实也在死亡的边缘,我甚至都不知道未来的4个月和5个月之后是什么样子。我其实给大家说的是一些过往的比较傻的经历,和一些失败的经验,希望对创业者有帮助。
扫二维码分享本篇文章
第二部分
创新有腔调
虎嗅每天都在追踪新闻,求快,但相当一部分虎嗅网传播极广的文章,却并非对新闻的快评,其魅力来自它们十足的个性、别具的洞见,嬉笑怒骂成文章。这一类文章在虎嗅还蛮多的,经过反复选择、忍痛割爱,最后选出以下五篇。
它们来自伯通、阑夕、肖知兴和评论尸。
伯通的文章重考据和事实,反话正说,观点鲜明。他说:“别人写作靠才华,我靠黑眼圈”,“(我)习惯于把一个好的文章选题都当做开矿,这个矿只要挖了,我就要挖到底,一口吃定,以后大家再谈论这个话题时,我的文章就是绕不过去的要素。”
阑夕无需更多介绍,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者 。曾自嘲“似乎已经被默认为‘虎嗅力捧的价值观堪忧的作者’”的他,也曾抱怨虎嗅审稿水准的“模糊性”,这是对虎嗅编辑有益的鞭策。《NASA:依赖施舍的伟大》,使很多互联网圈外的人第一次注意到阑夕笔端的魅力。
肖知兴老师是令人敬佩的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他虽然在虎嗅2015F&M创新节上演讲时遭遇到可怕的弹幕雨,但窃以为这局面当归罪为,虎嗅没能给肖老师留出足够充裕的时间能让他从容阐述他的观点。看看他在中欧工商学院演讲整理出的这篇——《人文视角看互联网》,我们可以得知在肖知兴老师的思维框架中,他是如何打通中西管理学甚至文明。
评论尸,是作者的一个玩票性质的马甲,其本职工作是一家创投媒体编辑。他称,之所以不愿意透露姓名、性别性向和职业,是因为平时说话刻薄、喜欢传播负能量,怕暴露真实身份与姓名后被追杀。在一个ID下面找到安全感的评论尸,立志做一个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作者,现在拉了一票朋友在做一个去中心化的新媒体实验项目赤潮。
正是这些性格鲜明性向不明的作者,共同打造出了虎嗅独立、犀利、真实、多元的腔调。该种腔调,虎嗅视为一个创新社会必备的土壤。
写作还有什么用
本文作者伯通,原文发表于2015年10月9日
十一回家,有亲戚问我,你整天在网上写那些文章,有什么用啊?
这个问题很好,只是当时我恰好咽饭一时语塞气短,打了个哈哈就过去了。后来在高速进京排队时,我想了几条答案,供有同样的疑问的朋友借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非工作写作最好是在有一定物质基础之后再正式成为日常爱好,在校生给萌芽之类的投投稿没什么,家里等米下锅时可没功夫再去邮局取你那微薄的稿费单子了。
为什么我不建议没有物质基础的朋友把写作列为高频爱好呢?
这里起码有两个坑。
一是商业合作
现在各类营销撰稿需求无孔不入,初学者中了蛊,没有大的机缘很难跳出去。我认识些在ChinaZ时期就一百一篇写软文的家伙,快十年过去了,还在费劲埋头写软文。这拨人写的稿子在任何一个先审后
下一篇:也是一种艰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