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段打出租车去机场需要 80 元左右的路程
只要撼动不了“份子钱”,最终还是输家;同样,政府如果只面对出租车司机和一门心思打击“黑车”甚至“专车服务”,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专车”的监管措施,不动“份子钱”,纯属“隔靴搔痒”。
优惠券 + 司机补贴
回到本文第一段中提及的交通部规定,该文要求“‘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
“开拓细分市场”和“实施差异化运营”的专车服务,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出租汽车形成了正面交锋。虽然从车型和价格上来看,专车服务与传统出租汽车的定位不同。但是经常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都知道,有了“优惠券”,专车服务和传统出租汽车在价格上的差异已经没有那么敏感。
以笔者的一个好友为例,在过去一周里收到某专车服务公司的“优惠券”总额达 100 元左右,而这一周共使用了三次专车服务。有了“优惠券”,这三次专车服务的消费和传统出租车相比,不但没有贵多少,甚至可以用“优惠券”实现单次乘车免费的效果。
专车服务这种价格上的“调控”,直接抢夺了传统出租的市场份额。所谓“差异化经营”纯属空谈。
更不必说专车司机的“补贴”了。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北京市一段打出租车去机场需要 80 元左右的路程改乘经济型专车后的订单价格为120元。而按照合同,专车司机可以得到这笔订单的 80% 作为直接收入。上下班高峰期,某些专车平台不仅不收佣金,还会赠送同样比例的订单金额。也就是说,一笔 120 元去机场的专车订单,专车平台不仅不收取佣金,还将赠送 120 元的金额补贴直接给司机。以此计算,一趟机场专车司机的收入是 240 元。此外,专车公司一般还会在月底给专车司机按照业绩考核额外发放 1000 至 2000 元的奖金福利。
《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北京地区自己拥有车辆、以挂靠模式参与专车服务的司机,日流水收入在 550 至 850 元之间,每月工作 25 天,其中司机的个人所得税亦由公司承担。该报得到的两份专车司机工资表显示,一位较少订单量司机与公司分成后,营业收入是 13750 元,底薪 2000 元,奖励 2000 元,成本是 4500 元的车辆租金以及 2200 元的油耗,其月收入是 11050 元——这还是订单量较少的那个。
这种状况,又岂是一纸“私家车禁止接入专车平台”的禁令可以解决的?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份子钱”,另一方面是来势凶猛的“优惠券”,出租司机罢运事件已经发生了几起,但是监管方面仍旧在纠结“私家车”和“黑车”的问题,讲一些诸如“鼓励创新”、“趋利避害”之类的话。
真是令人着急啊。
扫二维码分享本篇文章
垄断?垄断就对了:科技创业就是#要制造“垄断”
本文作者涵诏,原文发表于2015年2月15日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5 年 2 月 14 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实现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消息一出,各种观点评论纷至沓来。其中比较吸引眼球的一个,就是滴滴和快的合并形成了垄断。曾任雅虎中国总经理的谢文当天就表示这是典型垄断行为,并指出所谓“业务独立”是“担心外界舆论批评”,不做整合没有道理,最后还是会整合。
虎嗅网今天的头条文章以《滴滴快的合并案,无法回避反垄断审查》为题,对两家公司并无申报打算的态度提出质疑,直截了当指出反垄断审查“无法回避”。有关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的合并案,有关部门尚未发表是否涉嫌垄断问题的意见。
从 90 年代的微软垄断案算起,苹果、亚马逊、Facebook、Google 这些科技企业从创业公司开发发展到成为科技巨头,无一不经历过被指责有垄断嫌疑,而国内的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如此。直至最近的高通公司反垄断案结束,科技行业的“垄断”现象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科技创业的目标,其实就是要打造一家“垄断”公司。
厌恶竞争的风险资本
一家处于垄断地位的科技公司需要满足四个因素:公司品牌、规模经济、网络效应和技术创新。好的科技创业公司会推出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品或服务,突破原有“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迅速占有市场份额,甚至愿意暂时牺牲利润。资本 (尤其是风险投资) 往往在背后提供支持,“烧钱”过后,公司品牌、规模经济、网络效应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的发展成绩就成为了这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垄断“护城河”。
微软当年的操作系统、谷歌的搜索、亚马逊的电子书和出版业务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虎嗅读者向来以懂行、高质量著称,这里不多赘述。
竞争——尤其是同质化竞争——通常导致的局面是低利润,服务差异化不高,企业疲于应付或惨遭淘汰。资本 (尤其是风险投资) 和鼓吹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资本 (尤其是风险投资) 是厌恶竞争的。
换句话说,科技创业的本质,就是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摆脱竞争,借助资本的支持,垄断市场。
当市场某一领域该类型的科技公司只有一家时,垄断地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而且还有一个不错的名字——创新型垄断。但是当这样的公司
上一篇:获得最大化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