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定义之集体对个体的影响
危机公关定义之集体对个体的影响
危机公关定义之集体对个体的影响 集体中的个体,必然要受到集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个体在一般群体中所受到的影响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显的社会促进作用 早在1920年,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着手进行一项研究工作,即关于单独的个体和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哪一种工作效果更好的研究。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工作效果更好,心理学家们把它叫做“社会促进作用”;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又表明,相反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数量也不少,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工作效果比单独的个体更差,心理学家们把它叫做“社会干扰作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相反情况并存的现象,心理学家们的意见不统一,但多数都是从工作性质上面来找原因,例如从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对工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出发提出的优势反应说、注意分配和转移说等。这些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所谓“聚合在一起的个体”也即人与人组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组合方式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而这种组合方式对工作效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却被忽视了。 人与人之间组合的方式是不同的,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在他父母的现场监督下做作业,和他同同学一起做作业,往往前者的效果没有后者好;当这个学生和一群不相识的竞争者在同一个考场中参加升学考试的时候,他的解题能力往往没有平时在班级中参加考试时好;当这个学生因为家庭迁徙等原因转学以后,他在前后两个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往往也不一样。这也就是说,个体间的关系不一样,工作和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相互间关系平等、彼此亲和力强,显然对个体能产生明显的社会促进作用;反之,关系不平等、彼此亲和力差,必然会对个体产生明显的社会干扰作用。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集体比一般的群体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因而集体当中的个体自然比一般群体当中的个体更容易受其他个体影响,更容易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不是社会干扰作用。 (二)明显的社会标定作用 社会标定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心理学家们发现,对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给以评价,会产生所谓的“社会标定作用”,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例如,对个体作出“劳动模范”的评价,往往能使他变成一个真正的劳动模范或保持劳动模范的形象;对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作出优秀或较差的评价,往往能使他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继续保持优秀或较差的地位。社会标定作用指的是社会评价对评价对象产生的增强依从性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斯第尔(C.M. Steele)在1975年的时候作过一项实验,他给人们打电话,分别对人们作出肯定、否定或不贴切的否定三种标定,然后要求他们去帮助一个合作社。结果表明,给以标定的人比不给以标定的人帮助合作社的更多;在给以标定的三种对象中,给以不贴切标定的人帮助合作社的最多,给以否定标定的人比给以肯定标定的人帮助合作社的稍多。看来社会标定所产生的增强依从性的作用是和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的,肯定的社会标定满足人们的自尊心,否定的社会标定伤害人们的自尊心,因而都会在一种自我认为的“考验”中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贴切的否定因为对人的自尊心伤害更大,因而在这种“考验”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产生了“逆反心理”的动机。 集体是亲如一家的社会共同体,是能充分发挥成员聪明才智的群体,是有共同目标和特定任务的群体。因而它对所属成员的标定首先是“集体一员”的标定,这种标定要求所属成员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目标和完成特定任务、为集体赢得荣誉,它能够满足所属成员的自尊心。当然对于集体中的具体成员还有更具体的标定,但“集体一员”的标定是首要的和基本的,集体所具有的特征更增强集体成员对集体的遵从感和依从感。因而,基本标定的作用显然要胜过具体标定的作用,在集体中社会标定产生的增强依从性的作用显然要胜过一般群体中的社会标定作用。 (三)明显的社会规范作用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要受该群体共同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准则的制约;只要加入了这个群体,就会受到该群体有形无形的压力。在很多情况下,个体本来具有各行其是的自由,即使和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惩罚,但他们仍然不愿这样做,宁愿和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集体外出参观,尽管走散了也能到达目的地、也能参观、也能回来、也能报销用费,但个体总有怕走散的顾虑,事实上即使彼此不很亲密往往也总是一起出走、一起回来,基本上能保持统一行动。社会和社会群体中所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对所属成员行为要求的规范称为社会规范,其对所属成员个体所发生的作用称为社会规范作用。
上一篇:应对网络舆情“弱者”的危机公关-
下一篇:如何进行舆情回复